【好書推薦】by 蔡裕婷 心理師
你是否曾因傷心或生氣到說不出話來,無法集中精神做任何事?是否因壓力而身體呈現緊繃狀態?
我在參加「情緒危機處理技巧」工作坊中,學習運用「大腦體操」放鬆身心,帶領者還提到,大腦體操對自閉兒及過動孩子的專注力及學習證實有效。
當身體緊張或有負面情緒時,常會阻滯我們的思考及學習,經由「大腦體操」簡易的動作,讓身體、感覺、動作、情緒得到疏通,刺激腦部功能,大腦才能發揮整合效果,開發全腦,提高學習、專注及工作效能。
大腦體操源自1969年,創始人Paul E.Dennison,ph.D.是美國大腦運用研究的先驅。書中總共介紹26招,歸納為四大類:
- 跨中線運動:讓左右腦和諧運作。
- 伸展運動:抱持正向態度,協助表達想法。
- 能量靜功:協助身體放鬆,頭腦靈敏。
- 強化態度:快速調整傷心、混亂或生氣的心情。
除了文字詳解,還有插畫示範動作,並整理出各種用途的「配方」,還附有給家長及教師的分類目錄。在閱讀、書寫及數學、獨立學習、自我覺察、維護個人身體精神等各層面,讀者在應用上可依據內容有不同的選擇。
管教的力量
上週,復健科林永青醫師介紹一位過動的小朋友來看診,他從進門就沒有停過。而且,不斷地發脾氣,向媽媽發號司令。我看著看著,就跟媽媽說:你兒子用發脾氣來控制你讓你聽他的話.媽媽無奈的點頭.我問她:你兒子聽誰的話?只有聽爸爸的。 我說:回去記得請妳先生跟孩子說:要聽媽媽的話.
這孩子要跟媽媽搶手機搶不到,居然用力甩我診間的門, 連續兩次,第二次,差一點夾傷我工作人員的手.他人要出去時候,還帶著十分得意的笑容.意思是告訴我們:不聽話,看我如整妳們.
我只好出面了。 我們大人面對這一類的狀況,管教的勇氣是需要的.我走過去,嚴肅的問他:你知不知道你錯了? 你差一點夾傷了人,你曉不曉得一個很小的不恰當的行為.可能為你自己帶來大災難?....好幾位大人病人在旁邊挺我. 我看他臉色,就曉得他知道自己闖禍了.我跟媽媽說:如果下次他不來看我的診,一定要待到其他醫院去.
我有把整個事情告訴林醫師.林醫師說:管教的勇氣很重要.還謝謝我為這個社會盡心盡力.
這週,這位小朋友又來了.完全不吵,不發脾氣,不甩門.完全是美好的氣質呈現.所以,面對衝動及過動的問題時,除了正確的管教,適當藥物與正確藥量是非常重要的。
他改變了,我好好地稱讚他,謝謝他在候診時,這麼耐心等候.看完診,他走出診間時,居然回過頭來說:謝謝醫師.
哇!我今天心情超級好.
美好舒服的家庭關係
與家人的關係如果平衡美好,人生的煩惱就少掉一大半以上了。
親密的愛與適當的距離必須同時存在
- 保持距離:我們與所愛的人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,有距離才有美感
- 有我存在:我是所有關係的主體,所以不管你要對誰多好, 不要忘記,不能失去自我。
- 觀照自己:照顧自己的身心平衡,是自己的責任.
- 雙人舞步:我們與他人的關係,始於兩人關係,如與我們的母親。這是最初的練習,學習相處與信任。
- 三人舞步:超過兩人關係,三人行不行其實是另一層的考驗了。爸媽與我,我和先生還有他的母親,這些都是三人關係。
界線
- 確實告知:讓對方知道界線,才不會誤導別人怎麼做都可以,等他踩線了,你才表現出不悅.也要知道別人想要的界線.
- 尊重:遵守界線,表現出適當的了解及尊重,相處就會長久.
- 不要給太多:給的太多常常是引起不平衡的開始.
- 如何拒絕:學習說不。
- 確認:問清楚,而不是用猜的.
- 管住自己的焦慮
自己與伴侶
- 窩:請保有自己與伴侶的窩。床及房間的分配要考慮及討論.是否要有子女一起住,必得慎重.
- 友:朋友是我們在人生不孤單、不害怕的依靠。
- 錢:不要把所有的錢都給了你的兒女或你心愛的人,要留給自己。
- 動:適當運動才有健康
- 健:小病就要醫治。預防醫學最省錢省事。
- 伴:這裡是指旅遊的伴.要慎重選擇,誰負責哪些工作,金錢及床位的分配都要先討論好,不要旅途中吵架或糾紛.
- 歌:歌唱是促進健康長壽的重要秘訣,會沖淡很多人際間壓力
- 書:每天要讀書,至少要讀一點臉書,哈哈!其實就是不要與社會脫節.
去兒子媳婦家的守則:記得這個家是兒子及媳婦的,樹大分枝是必然的
- 打電話
- 賴告知
- 確認
- 不久留
- 金錢關係:給了錢,就是對方的了。所以要想清楚理由.你是為何而給,真的有幫助到對方嗎?
- 媳婦不是女兒
- 兒子不一定耐罵
- 不要同情兒子
- 不要管孫子的教養
與兒女們的關係
- 感情平衡點:不要為了自己破壞了他們手足的相處
- 財產處理:不要讓它破壞全家的情感. 用它來加分表達你對孩子的愛及鼓勵,不要變成他們怠惰或互相憎恨的理由.
- 親情:這是最寶貴。
- 距離:適當距離,完全的祝福,讓他們獨立成長。
甘恩及讚美
- 根據事實:不要虛為的,不要隨便說說.
- 講述事實:並且誠懇敘述.
- 時機要對。
付出
- 金錢:付出就不要期望收回.
- 情感:節制自己,不要想控制對方
- 招呼:家人也是要互相誠懇的招呼,表達關心。
- 細節:情感的流動,藏著許多細節。文化與次文化的精緻之處,要有心探索
- 等待:付出之後,如果等待對方對等回報,可能時有失望.不要像種蘭花草一樣,一日看三回,這樣會太焦慮了.
- 回饋:細水長流.要記得說出你的感恩.不管對平輩長輩或晚輩.
我的老闆是老爸
6/27日。晚上。7:00-9:00
這是我和陳淵瑜醫師在
華人伴侶與家族協會
共同主持及對談
的現場節目。
到時候也會有現場直播。
是講述我這幾年
專業工作上協助處理
企業主的 第二代子女
承接事業時
與作為老闆的父母相處的
趣事及困難
有歡笑有眼淚
請介紹給
需要與有興趣了解
的夥伴們。
感謝喔!

亞斯伯格症可以吃藥控制嗎?
這是一位家長在FB相關社團的發問。
首先,亞斯伯格症有藥物可以治療嗎?這問題就像,我的孩子天生比較高/矮/容易過敏,有藥物可以治療嗎?
這是一種特質。
有家長回應說,亞斯伯格症沒有藥物可以治療。如果以”想要改變這個特質”為目標,這是對了,沒有這種藥。
不過,立刻有其他家長回應: 我的小孩診斷亞斯伯格症,醫師有開藥。
這裡介紹一些觀念,讓大家認識一下藥物會有甚麼幫助。
- 首先,泛自閉症的個案,也可能會有合併的生理或情緒疾病,例如”憂鬱症、強迫症、妥瑞氏症、過動症、躁鬱症等等”,這些症狀有藥物可以改善(但並不是只吃藥就會好,還是需要再加上非藥物的方法來配合。藥物也不是百分之百對每個人都會有很棒的效果,效果會因人的體質而異)。
- 另外有一些與泛自閉症相關的困擾,使用藥物會有改善。
像是”過於固執或過於敏感”,而造成”情緒困擾或行為困擾”,醫師也會建議某些藥物來改善。(這裡又要再重複提醒一次: 並不是只吃藥就會好,還是需要再加上非藥物的方法來配合。藥物也不是 百分之百對每個人都會有很棒的效果 ,效果會因人而異 )
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是,幫助亞斯伯格症的個案和環境(家庭、班級、社會)彼此了解和適應。而藥物是輔助的工具之一,如果能讓個案和家人減少許多負擔,那也是個很有幫助的工具。
文/ 林菁莉醫師
圖/ 米莉畫糖霜提供
睡飽飽 吃好好
睡飽飽 吃好好 人生沒有大煩惱,
功課事業都能搞!
四月份休假公告
親愛的朋友們,
清明假期 4/3(週一) 及 4/4(週二) 休診兩日,
有需要的朋友請提早回診喔!
另 4/13 – 4/24 李醫師將請假出國。
門診服務時間將再另行公告。
若造成您的不便,敬請見諒。
預約掛號請撥 (02) 2250-0007。
做一個勇敢的父母
媽媽: 他會長大的, 請你不要給孩子錯誤的幫助。 不要倉促的替孩子做決定!
以為沒有時間了,一定要做決定了。
孩子自己做的決定, 他會在我們的鼓勵下
努力學著去承擔。
媽媽 你那一天來。
含著淚, 不想活了! 我知道你最近的挫折太多 , 太大了!
還好, 你有其他孩子在支撐你。
請記得, 不要過度承擔。
因為那樣沒有好處的.
我們要花很多時間跟孩子討論、 去確認他的責任、以及責任感。
看著他受苦、陪伴他受苦、讚美他的傻勁、 勇氣。 這些都是他一點一滴在累積經驗跟奮鬥的實力。
你不要害怕、 不要心疼。
孩子努力過 ,才會得到真實的能力!
愛孩子要
做一個勇敢的父母
要捨得
讓孩子經驗自己的人生。
網路學習的時代來臨
青少年無法留在學校受教育的, 越來越多。
家長甚至有從南台灣來求助的。
總說一句: 高中教育有其必要更改的地方。
目前開學一個月了, 青少年個案 從蘆洲新莊三重 板橋 中永和 甚至台北市或中南部過來的。 所面對的問題, 除了憂鬱焦慮和睡眠障礙以外,課程引不起興趣,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。
家長們無非就是要找一個可以跟他們對談分析病情。或者他們所經驗的狀況的。
有很多孩子經過我仔細會談,發現他們除了沒有規律到學校以外, 其實大部分都很有主見, 也都在網路上學習很多很多各種不同的知識,可以看出他們並非放棄自己。
網路學習真的開創了不同的學習機會及管道。
下次, 我再來多談一點 *孩子們用脾氣來控制家長們*。這一類的問題。